原标题:
(一)海洋科考船(科学号,探索一号,向阳红号)
至今,海底仍然是人类很少涉足的处女地,但是深海中却隐藏着关于地球起源,生命起源,地质演化等许多重要信息,同时海底还埋藏着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剩余资源。所以我国必须要突破深海探测的大量关键技术。
科学号
科学号
于2010年10月开工建造,2011年11月下水的科学号海洋科考船,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研究所订造,具有全球航行能力及全天候观测能力的综合性科考船。该船自建造完毕后,已航行数万海里,航次涉及南海成因演化、南海北部冷泉区及冲绳海槽热液区生态系统调查、西太平洋地质、气候及海山环境调查等众多科考项目。并初步建成了热带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,破解了深海观测数据实时传输的世界难题。
探索一号
探索一号
向阳红号
现在我国与科学号一样的海洋科考船还有探索一号,向阳红号等多个系列,为中国的科学家们,更深地调查研究海洋水文、地质、气象、生物、探明海底资源等提供了条件。
(二)无人下潜器(海斗,潜龙一号,潜龙二号, 发现号)
科考船可以将科学家及实验室带到茫茫的大海,而各种不同特点的无人下潜器则像是科学家探秘海洋的工具一样,会帮助科学家们去完成不同项目的科考工作。
海斗
海斗
海斗
海斗号水下机器人 :在 2017 年“探索一号”科考船的深渊科考任务中,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10888 米,创造了我国水下机器人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记录,并且拍摄到了海底视频,首次利用光纤传输技术将万米深渊海底视频实时传输到水面,填补我国万米海底实时传输视频数据的空白。
潜龙一号
“潜龙一号”: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实用化 6000 米自主水下机器人,主要用来对我国的大洋多金属硫化物矿区进行资源探查。它直径0.8 米,重1.5 吨,长4.6 米,最大工作水深是6000 米。
潜龙二号
“潜龙二号”:是 4500 米级的自主水下机器人, 主要用来对深海热液活动区硫化物进行探测。它主体长 3.5 米,高 1.3 米,宽 0.7 米,重 1.5 吨, 远观像一条扁扁的热带鱼,最大工作水深是4500 米。
“潜龙一号”和“潜龙二号”的研制成功,为我国开展深海资源,大范围精细探测,提供了重要技术装备,标志着我国深海资源勘查装备已达到实用化水平,使我国自主水下机器人技术及产品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。
发现号
发现号
发现号
发现号,指的是“发现”号ROV深海机器人,又名水下缆控潜水器,是专为科考船量身定制的无人缆控水下机器人,现在搭载在“科学”号科考船上。所谓揽控就是母船“科学”号,会用一根类似脐带一样的电缆,将发现号安全护送到海底4500米以内的任何地方。在它上面装备了温度计、生物采集器、采泥箱等等很多开展深海探测研究的先进工具。并带有水下定位系统和六台深水超高清摄像系统,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近距离观察海底的模样;配备两种机械手,能帮助科学家们采集重达300公斤的生物和岩石等深海样品。
(三)载人潜水器(蛟龙,深海勇士)
载人潜水器在完成水下科考任务的同时,还要具备一套完备的保护生命的体系,这更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支持。
蛟龙
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、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,也是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研究专项。2010年蛟龙号在中国南海中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,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。2012年6月,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,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。2017年5月“蛟龙”号不仅完成了最大下潜深度4811米,而且潜航员在水下停留近9小时,海底作业时间3个多小时。
深海勇士
深海勇士
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,是中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,研发团队历经八年持续艰苦攻关,在“蛟龙”号研制与应用的基础上,进一步提升中国载人深潜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自主创新能力,降低运维成本,有力推动深海装备功能化、谱系化建设。这不仅让潜器的成本大大降低,也让国内很多生产和制造潜器相关配件的厂商,升级了产品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