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,即为“出暑”,是炎热离开的意思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,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,太阳到达黄经150°。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,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“处”是终止的意思,表示炎热即将过去,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,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。处暑既不同于小暑、大暑、也不同于小寒、大寒节气,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。我国将处暑分为三候:“一候鹰乃祭鸟;二候天地始肃;三候禾乃登。”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;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;“禾乃登”的“禾”指的是黍、稷、稻、粱类农作物的总称,“登”即成熟的意思。
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,早晚凉,昼夜温差大,降水少,空气湿度低。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。
1、精神调养:
处暑时节“宜安静性情”,时至处暑,秋意越来越明显,大自然逐步呈现一片肃杀的现象,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心情,不利于人体安康,因而,在肉体调养上,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情,使神志安宁,使心情安静,切忌心情大起大落,平常可多听音乐、练习书法、钓鱼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。百度搜索:就要养生,一个专注于养生经验交流分享的网站。
2、起居调养:
处暑后气温逐步降落,气温日较差增大,此时,在起居方面,要留意依据气温适时添减衣服。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,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,要留意早睡早起,早睡能够防止秋天肃杀之气,早起有助于肺气的伸展。
3、运动养生:
运动不宜太过,尽量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,防止大量出汗,以伤阳气,如明・高濂著《遵生八笺》中的坐功:每日寅时(清晨3-5点),正坐,向左右转头,两手捶背各五到七次,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,调息吐纳,吞咽津液。也可多做播送体操,打太极拳、漫步等。
4、饮食调养:
处暑节气肝心少气,肺脏独旺,饮食上宜增咸减辛,助气补筋,以养脾胃。饮食上宜多食咸味食物,如可多食荸荠、沙葛、粉葛等,少食辛味食物如姜、葱、蒜、韭菜、八角、茴香等。另一方面也可多食新颖果蔬、多食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蜂蜜、糯米、芝麻、豆类及奶类等清润食品以防秋燥,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,还可分离药膳停止调理。
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,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祭海祈福活动,欢送渔民出海,期盼渔业丰收。自1998年浙江省象山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开渔节后,每年都会举办一次。开渔节不仅有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,还开展各种文化、旅游、经贸活动。
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,其因是老鸭味甘性凉。做法也花样繁多,有白切鸭、柠檬鸭、子姜鸭、烤鸭、荷叶鸭、核桃鸭等。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习俗,通常处暑当日,北京人就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