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教

湖北支持非遗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

来源:央视网 | 2024年08月26日 17:14
央视网 | 2024年08月26日 17:14
原标题:
正在加载

湖北省作为荆楚文化的发源地,共有11个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145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,601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,数量位居全国前列。在保护与传承方面,湖北省深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,帮助传承人和保护单位改进管理模式,提升设计制作、产品运营的质量水平。截至2023年2月,湖北省建有非遗工坊58家,覆盖19个脱贫县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,带动当地就业14800多人,实现人均年收入超过13000元。

湖北省蕲春县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韩善明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“蕲春艾灸疗法”的第十七代传人,也是医圣李时珍故里的中医药代表性人物之一。韩善明作为中医世家传人,继承了先辈的遗志,以一份执着与担当,让这项技艺焕发新的光彩。30余年来,他不遗余力地对“蕲春艾灸疗法”的历史渊源、代表灸法、重要价值等进行深入研究与系统整理。在以韩善明为代表的传承人的努力下,蕲春发展了以蕲春艾灸为支点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,涉及从艾草种植、研发、加工到艾灸养生保健服务的全产业链,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。“每年5月26日,蕲春都会举办李时珍蕲艾文化节,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评选‘艾王’的活动,这是对艾草种植技艺的最高赞誉,” 韩善明说,“蕲春县深度发掘李时珍中医药文化资源,做强做大蕲艾大健康产业,全产业链从业人员逾30万,2023年产值128亿元,成绩斐然,影响深远!”面对传承的挑战,韩善明满怀信心,他表示,保健艾灸师已正式列入国家职业目录,蕲春有31所艾灸师培训机构,到2023年底已累计培训了7.6万名蕲春艾灸师,从事艾灸专项职业技能人员达2.8万人。“我的下一代也在从事这个行业。”韩善明的话语中透露出无比的骄傲与期待。

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慧介绍,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与博州文化馆一起,策划并组织开展了两个援疆项目,一个是依托湖北中医药类非遗代表性项目资源,开展“荆楚中医药边疆行”活动,赴博州开展义诊。她说:“这个项目非常受欢迎,今年博州文体广旅局主动提出,希望我们能更深入一点,到牧区去为百姓诊疗。”这个项目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价值感、责任感,她感到做这份工作很光荣。一个是依托武汉纺织大学,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绣娘提供培训。绣娘汲取湖北织绣的精髓,将这份技艺带回边疆,与少数民族的刺绣技法相融合,丰富了当地文旅产业的资源和形态,也为非遗的创新增添新动能。张晓慧动情地说:“这已经是我们第四年参加援疆了,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,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最深层、最直击人心的,它最能打动人。”

非遗代表性项目恩施玉露是我国典型的传统蒸青针形绿茶,其制作技艺独具特色,1965年入选中国十大名茶目录,还曾远销日本,名扬于世。进入新世纪后,恩施州开始大力发展茶产业,恩施玉露成为重要的突破口。张文旗等传承人积极投身恩施玉露的传承与发展,拜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为师,组建了手工制茶团队,开设公司,广为宣传,使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得以进一步传承发展。负责人谭书玲介绍说,“它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承,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产业。仅在当地,恩施玉露茶产业一年的产值可达数百亿元。它极大地带动了我们当地的经济发展,也是一个扶农带农的重要产业。”恩施玉露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的代表之一,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2023年8月,恩施玉露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,针对学生群体开展各类体验和研学项目,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技艺,爱上中国茶文化。

来自武汉纺织大学的湖北织绣工艺专家叶洪光介绍,每年武汉纺织大学都会组织开展对口援疆绣娘培训。将创新设计应用与少数民族的非遗刺绣技法相融合,既是民族文化的交流纽带,也是民族情感的深刻联结。叶洪光动情地描述着培训课堂,“她们很有学习动力!通过帮助她们设计产品,教授怎么把刺绣工艺与日用布艺产品结合,她们可以开拓更多市场,赚更多钱。慢慢地,她们自己也试着创新。课堂上绣娘们边做手工,边唱歌舞蹈,能感受到她们对非遗创新的热爱。通过培训,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”她们以“石榴”为主题,融合多种非遗刺绣工艺,创新创作出大量形态多样的作品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:“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。”在绣娘们和非遗传承人的心中,五彩绣线描摹出的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象征。叶洪光对非遗传统技艺对口援疆之路充满热忱,无比执着,他表示:“要把它走到底!”

记者:杜婧甜 任佳钰

编辑:杜婧甜 责任编辑:李素江
点击收起全文
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
|
返回顶部
正在阅读:湖北支持非遗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
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
手机看
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
A- A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