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集:不忘初心  视频回放
主创采访

闫东:这是我的“目标始终如一”

  总导演闫东坦言,《不朽的马克思》对他来说是一部意义不同寻常的作品。但是当记者想就此对他进行采访时,他却一定要和记者先聊聊一部他在20年前拍摄的片子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
  闫东:这是我的“目标始终如一”
  ●20年,两部片子,一个坚持
  1998年,中央电视台和中共中央编译局合作了纪念《共产党宣言》发表150周年的纪录片《共产党宣言》。“这是我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拐点,是我第一次独立担纲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的总导演。”闫东说。
  对一个33岁的青年导演来说,这个题材本身就意味着沉甸甸的分量。“当时有两个重要的选题摆在我面前,我对《共产党宣言》‘一见钟情’。算不上年少轻狂,就是感兴趣。薄薄一本小册子,不到两万字,却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,出版的版本、次数最多,传播范围最广的作品之一。两个作者,马克思和恩格斯,都是2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,我想知道,这么有才华、有激情的两个年轻人,是怎么写出《共产党宣言》的。”
  “当年中央编译局撰稿组有5个人,4个现在已经退休,最年轻的冯雷,是我们今天《不朽的马克思》的总撰稿。”时隔20年,两家单位再度合作,老朋友欣喜聚首,闫东不得不感叹,缘分妙不可言。
  闫东说,自己很幸运,30岁刚出头,就遇上这么个好选题,如今被称为“老炮儿”的他们,当时都还年轻,在创作灵感激烈碰撞的同时,也在潜移默化中经历着思想的洗礼和锻造。“对我的创作、人生都产生很大影响。”
  “马克思最感染我的,是他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定。17岁立下‘为人类而工作’的志向,一生践行不辍,坚持不断学习,即使4次被驱逐,颠沛流离,晚年贫病交加,当女儿们问他:‘您的特点是什么?’马克思回答:‘目标始终如一。’”20年后的今天,闫东把沉淀过后更深入成熟的思考与领悟,艺术化地融入《不朽的马克思》,他说100分钟的片子,不敢面面俱到,只希望当年影响过自己的思想之光,也能照亮更多观众,特别是年轻人前行的路。“我们今天太需要这种接地气儿的正能量。”

  崔建伟:4K技术打造超高清视觉“大片”

  方亮:配音之前“修炼”百遍

  贾娟:独家拍摄签名版《资本论》

  毛薇薇:当贝多芬“遇到”马克思

  王立欢:马克思就是“最强大脑”

  追寻马克思的足迹 ——访电视文献纪录片《不朽的马克思》撰稿组

  赵衍雷:带你走进马克思的“书房”